首页

丝袜脚足j免费

时间:2025-05-24 16:20:21 作者:重要战略威慑力量 山东舰刷新我国航母事业多个“首次” 浏览量:44383

  中新社郑州8月31日电 题:台胞河南行:从“完全不了解”到“想带家人来”

  作者 黄欣欣

  8月31日,台胞李年裕刚结束在郑州的参访,便和妻子踏上前往洛阳的高铁,“好不容易来,当然要多看看。”

  三天前,由两岸台胞民间交流促进会主办的“溯源·河南成功行”活动在河南开启。近40位台胞拜访根亲博物馆,打卡河南博物院,游览“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主题公园,体验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大部分参访台胞来说,河南是他们此前从未到过的地方。“一定会再来”成了他们此行结束时最多的表达。

  一次姓氏寻根,找到了自身来处。

  “之前我只知道我在台湾长大,但我外公跟我说我们的先祖是跟着郑成功来到台湾,家族的原籍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南”,参观完根亲博物馆的台青周旭薇对记者说。了解到台湾的很多姓氏都来自河南固始,她把途中所见所闻发到家族群,“我们是河南人吗?”,周旭薇问,她的外公回答:“是的。”

  一场博物院之旅,听见历史的回响。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台胞们的视线紧紧跟随着河南博物院讲解员介绍的展品,不时拍下喜欢的文物。

  “一整个下午我都非常兴奋,在历史书上看过的在眼前一一呈现”,在参观完河南博物院后,台青苏允恺对记者连连感叹河南的历史“永远看不够”,他惊讶于很多历史故事都跟河南有关,“来之前就有人跟我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我今天总算是见识到”。在大陆做自媒体的他表示,会向想来河南的台湾人首站推介河南博物院。

  一天的戏剧观赏,“做了一场关于河南的梦”。

8月30日,由两岸台胞民间交流促进会主办的“溯源·河南成功行”活动参访台胞走进河南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图为台青苏允恺在景区内的高粱地前拍摄短视频。 黄欣欣 摄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共有21个大大小小的剧场,是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之一,其以河南“土地、粮食、传承”为主线,用戏剧讲述黄河沿岸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

  穿过景区内壮观的百亩高粱地,台湾郑成功文化推展总会副总会长廖秀庆走到刻满河南地名的夯土墙前,找到廖姓发源地并合影留念,“我父亲、阿公(祖父)只知道他们是从湖南来的,但这次我才知道廖姓可以追溯到河南,真的很希望下次能带父母再来这里。”

  走进景区深处,《曹操的麦田》《苏轼的河南》《天子驾六遗址坑》……台胞穿梭于剧场内的各个演出场地,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也变成了“你刷完了几部剧?”

8月30日,由两岸台胞民间交流促进会主办的“溯源·河南成功行”活动参访台胞走进河南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图为“李家村剧场”内的表演现场。 黄欣欣 摄

  讲述河南1942年大饥荒历史的“李家村剧场”内的戏剧,唤起了台湾开南大学应用英语系硕士彭永泓的别样记忆。“我差点落泪,我爷爷是农夫,我的父母也有苦过,剧中长辈为了后代能活下去牺牲自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彭永泓对记者说,此前从未了解戏里的历史,也听不懂河南方言,在观剧过程中,他全神贯注,生怕错过细节,也无数次被剧中台词触动。

  离开景区已是深夜,台胞们在车上交流着观剧感受,也谈及河南之行的点点滴滴。很多人说,河南的历史和现实都太丰富了,这是第一次来河南,今后也一定会带家人再来。(完)

【编辑:韦俊龙】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2024年全国跳绳联赛(温州乐清站)举行

2019年,潘维廉再次环游中国,发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他说,1994年的嘉峪关,极目而望尽是黄沙,不见一丝绿色;25年后,到处郁郁葱葱,树木繁茂。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海员培训项目在福建泉州启动

从皮影到刺绣,源自渭南的非遗元素悄然走进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非遗文化“活下去”的实践中,渭南民众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让传统工艺走进当代社会,融入日常,为非遗资源赋能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其保护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辽宁沈阳:以竞赛提技能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何谓既包容又谨慎?他举例说,化妆品原料是化妆品安全的关键,也是创新的关键。如何把握好创新与安全的关系,如何及时鼓励创新,又科学、安全地运营,是监管部门需要考虑的。

好山好水养好鱼,一粒鱼子酱成就了一条产业链。围绕冷水鱼优势特色产业,雅安建成了四川最大冷水鱼养殖基地和鱼子酱加工中心,形成集冷水鱼繁育、养殖、加工、销售和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实现鱼子酱产业年产量西部第一、流水养殖规模西部第一、冷水鱼加工产业链西部第一。

穿越百年心心相连 台湾会馆开新展续写京台中华魂

随后,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庆余年》《雪中悍刀行》《千里江山图》编剧王倦,《人生之路》主演陈晓,《我的阿勒泰》编剧彭奕宁,《少年歌行》《少年白马醉春风》作者兼编剧周木楠,《三叉戟》编剧、《双刃剑》作者吕铮等,围绕“转型与转化:文学影视双向赋能”分享了各自的创作心得和感悟。他们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文学与影视在未来合作中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